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刘启后和他眼中的花瑶

图片由本站提供
    

 

地处湘中偏西南的隆回北部,一座100多平方公里的瑶山横亘在雪峰东麓,养育着6000多花瑶人,过去这里与世隔绝,人迹罕至,如今车来车往,游人如织,依托瑶山建立的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瑶人也渐渐富裕起来。

在当地,和不老的瑶山一样不老的,还有一个朴实的老人,年届古稀,名叫刘启后,他从1978年起,用质朴的镜头和无私的精神 ,将神秘的大瑶山推向了世界,被花瑶人亲切地称为“老后”。同时,他还持续地、痴狂地关注和挖掘着隆回滩头年画、隆中梅山等民间文化。如今,老后青丝变白发,却依然不停歇,这个被冯骥才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和“湘中文化脊梁”的老人,仍然不计回报,不逐名利,为推介瑶山、保护民间文化而四方奔走。

神秘瑶山的发现者

 在隆回,瑶山是虎形山、小沙江、麻塘山三个花瑶聚居乡镇地域的统称,平均海拔1300多米,平均温度12.3度,属典型的丘陵高寒山区,是新世纪以前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1978年农历年底,老后陪同上级领导到小沙江访问民情,一踏上这片土地,老后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艳丽的服饰和迤逦的自然风光所迷醉,这一醉,竟然30多年“醒”不过来。

 在交通极其不便的上世纪70年代,瑶山大部分村寨都没有通车,所以外人鲜有涉足,堪称神秘,而老后的到来,成为了当地村民眼中的一道风景。那时候的老后还很年轻,仅仅不惑有余,他一有时间就坐班车去小沙江(那时候对瑶山的统称),然后爬拖拉机到虎形山所有的公路所能延伸到的地方,再步行跋山涉水遍访各村各寨。1989年的9月(农历8月)的一天,正是“七蜂八蛇”的季节,老后走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寨子,在一处田坎下被毒蛇咬了一口,腿巴子骤然肿起,老后跑到瑶家要了一把稻草搓成绳子,将咬伤的腿死死扎起,急忙往回赶。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当地群众喊了台拖拉机把他送到乡里诊所做了处理,然后搭车回长沙治疗,才算脱险。但是,仅仅一个星期后,腿伤未痊愈的老后,又爬上了虎形山,朋友们都笑老后“不怕死”。正是凭借着这股精神劲,现在游客云集的景点如崇木凼古树林、草原石头风光、大托石瀑、万贯冲梯田……都留下了老后的足迹,并通过他的镜头,将原生态的花瑶部落呈现给大山之外的世人。《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画报》、《人与自然》等纷纷刊发老后反映瑶山风情的图片和文章,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大型稿件达400多个专版。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等以及英国BBC台等中外主流电视台纷纷将镜头对准隆回花瑶。

花瑶民俗的守望人

如果说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花瑶漂亮的脸,那么多彩的民俗文化就是花瑶瑰丽的魂。老后将花瑶的魂与自我的魂融合在一起,为花瑶的民俗文化发展事业不遗余力,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考察隆回花瑶民俗文化时,盛赞老后是“花瑶民俗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是老后,将挑花装进了“花瑶女儿箱”。挑花是花瑶人的传统艺术,是花瑶人为自己的生活所挑的“图腾”,从第一脚踏入瑶山开始,老后就跟踪这一门古老的艺术。1978年,老后背着相机第一次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就被当地瑶族妇女身上艳丽的服饰所吸引。当时,人们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概念,而作为追踪花瑶挑花服饰的老后,却感觉到现代文明对民间艺术的冲击,花瑶挑花的技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人们的离世而销声匿迹。为了能为这些珍贵的文化做出一点贡献,老后发誓走遍瑶山的每一个村落,遍访瑶山会挑花的妇女同胞。由于当时的瑶山经济落后,文化氛围非常保守,对老后这个陌生男人,大家纷纷躲避。说他手上的照相机,会把人的魂照去。为了接近这群朴实的同胞,老后经常找到一户人家好说歹说磨上几个小时,死皮赖脸地帮他们干家务,用打动纯朴的瑶乡同胞。据统计,30多年来,老后先后拍摄到的挑花图案达到1600多个品种,并陆续收藏了200多件珍贵的挑花实物,成为最早关注花瑶挑花和拍摄花瑶挑花图案最多的人,为花瑶挑花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老后正在进行资料整理,为花瑶挑花结集出书,冯骥才闻讯欣然为他题写出名“花瑶女儿箱”。待到《花瑶女儿箱》出版,届时花瑶人家人手一册,1600多种传统的花瑶挑花图案就又将“还图于民间”了,老后,无疑将成为花瑶挑花图案里最质朴和执着的一张。

是老后,用山歌唱醒了“花瑶的石头”。在瑶山穿梭的老后,自从进入瑶山关注花瑶开始,老后就一刻也没有停留过关注花瑶的山歌。花瑶因为居住在小沙江高寒山区,土地分散,总是一个院子的人凑合到一起,今天给你干一天活,明天再给他干一天,这样轮流来,最不可少的是要请一个“歌师傅”,敲锣打鼓且高声呜哇,为大伙加油的同时,如果有谁的进度慢了或者偷懒了,歌师傅就走过去用“呜哇歌”的方式调侃打趣,这样,大家都卯足了劲地干活,生怕成为“歌师傅”“挖苦调侃” 的对象,这就是后来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瑶呜哇山歌。为了记录呜哇山歌的歌词,老后可谓费劲了周折,唱歌的大都是年长的老人,只会说瑶语,不会说汉语,因此,老后常常得带上一个“土翻译”才能听懂唱词,为了真实记录呜哇山歌的歌词,老后有时候不得不用录音笔先录下来,再自己回家慢慢琢磨,听不懂的又去会说汉语的瑶族同胞家里求教。到现在为止,老后已经收集到了2000多首完整的花瑶情歌歌词。老后说,花瑶人们能歌善舞,尤以山歌最为动听,山歌以劳动号子歌和情歌为主,劳动号子歌以呜哇山歌为代表,听来催人奋进;而花瑶情歌歌词直白,大都对仗,如倾如诉,完美地反映了花瑶人民的情感。呜哇山歌的“刚”和情歌的“柔”刚柔相济,形成了花瑶的山歌特征。目前,老后正在整理花瑶山歌相关资料,拟结集出版,为花瑶山歌“出书立传”,题目叫作“花瑶的石头会唱歌”。

湘中文化的顶梁柱

隆回,地处湘中偏西南,隆回文化,自然也是大湘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花瑶民俗,还是隆回的滩头年画,都是湘中文化瑰丽宝库中的分子,但真正能称得上湘中文化灵魂的,是梅山文化,正是基于老后对梅山文化的重要贡献,冯骥才称老后为“湘中文化的脊梁”。

冯骥才对老后为花瑶旅游所作的贡献“赞不绝口”,而对老后为梅山文化的传承所作的探索和记录,却是“惊讶无比”的,并亲自邀请老后收录梅山文化资料,早日出版梅山文化专著。为了搜集和记录梅山文化精髓,除了自己亲力亲为以外,老后还动员了自己的妻子参与,为了最真实地记录梅山法师“施法”场景,老后常常能够几天几夜不睡觉,和妻子轮流“值班”,通宵达旦地记录过程,期间,在虎形山一户人家的法式上,为了跟踪法师“捉鬼”过程,黑暗中摔断了肋骨,在长沙住了五天院,第六天当听到司门前镇某个村要举行一场梅山法事后,他又急匆匆赶回了隆回。老后说,跟踪拍摄梅山文化,最难的是关于法师的72手诀,他拍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法师不接受采访拍摄,后来,老后白天软磨硬泡,晚上陪“师傅”睡觉讲好话,终于感动了这位师傅,成为第一个成功全程拍摄下梅山法师72手诀的人。冯骥才和他的几位学生,用足足两天的时间听取老后关于梅山文化的介绍后,认为老后此举将极大地丰富中国民间文化内涵,又将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民间文化的记录者,老后30多年来,不遗余力,耗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是一位称职的“湘中文化的脊梁”,但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脊梁”,老后30多年来,将家庭重担交给妻子,而将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重担交给自己,他多年来常年不回家,拿着全家的收入去“记录文化”,还将本该合家团聚的9个春节放到了瑶山,瑶山发展了,自己却老了!

老后常说: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瑶山,那一定是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到那时,我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我为民间留下了一笔最大的财富,那就是文化!

 

 

 


转发
0

最新评论

谢莹     2014-12-10 10:53

好人一生平安。


丁胜非     2014-11-07 10:00

应当到实地看看。


返回顶部